关于白城市本级2023年决算的报告
一、2023年决算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认真执行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年度预算,聚焦“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积极财政政策落实,着力加强财源建设,持续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财政管理,严肃财经纪律,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亿元,为预算(调整后预算,下同)的102.3%,同比增长9.4%,加上债务转贷收入9.8亿元,上级补助收入53.1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上年结余和调入资金27.3亿元,市本级财政收入总计为101.4亿元,与向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报告的预算执行数相同(以下简称原报告数)。
2023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9亿元,为预算的112.9% ,同比增长3.6% ,加上上解上级支出0.3亿元、债券还本支出7.5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结转下年支出22.7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总计101.4亿元,与原报告数相同,收支相抵,实现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23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2亿元,为预算的98.6%,同比下降76.1%,加上省补助收入、债务转贷收入、上年结余、调入资金等,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19亿元,与原报告数相同。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8.6亿元,为预算的96.6%,同比下降11.9%,加上债务还本支出、调出资金、年终结余等总计19亿元,与原报告数相同。收支相抵,实现收支平衡。
(三)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情况
2023年,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收入3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0.9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8.5亿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2.6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4亿元。比原报告数增加2.4亿元(由于原报告数据统计时,全省社保基金决算尚未完成,此次数据为决算数据),增长7.2%,主要为三方面原因:一是2023年差额、混编单位在职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增加;二是原铁路大集体纳入市医保,收入增加;三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时间及标准调整,缴费标准由原来的360元/人上涨至380元/人。
2023年,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支出34.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0.7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8.5亿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11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14.6亿元。比原报告数增加3.3亿元(由于原报告数据统计时,全省社保基金决算尚未完成,此次数据为决算数据),增长10.5%,主要是2023年差额、混编单位退休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增加。收支相抵,结余1.2亿元。
(四)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3年,经省政府批准,省财政厅核定白城市本级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 152亿元,比2022年新增债务限额6.9亿元。2023年末,市本级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 151.3亿元,低于核定限额。
二、2023年预算执行效果
2023年,财政部门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克难攻坚,求实创新,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强化财源培育,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多措并举组织收入,协同税务部门,定期召开财税工作联席会议,动态分析财政收入执行情况,加强对各县(市、区)和征管部门的收入调度。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全面依托政府非税征缴系统平台,提升监管和服务效率,将罚没收入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电子化管理系统,建设罚缴分离的线上办理模块,理顺执罚单位、代收银行、资金上缴和业务分解等工作流程。全年共组织完成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亿元,同比增收1亿元;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53.1亿元。
(二)加大资源统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3年,市本级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左右,重点投入到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投入资金9.1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全过程各项财政资助政策。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投入资金4.1亿元,确保了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完成了差额单位及混编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改革经验获得省里的高度认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资金7亿元,保障医保基金平稳运行,支持发挥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三道防线作用,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投入资金0.9亿元,改善体育设施,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优化支出结构,突出保障重点领域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用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集中财力办大事。严控并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坚决压减非必要、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坚决避免重复投入、超能力投入、浪费财政资金。继续将“三保”支出保障工作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化安排支出顺序,集中财力保障“三保”支出需求。同时充分发挥直达资金作用,不断加大直达资金项目实施督促检查和资金支付力度,全年上级下达直达资金17.1亿元,支出14.2亿元,支付进度83.2%,充分发挥了直达资金在促进惠企利民、保障基本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全面梳理债务总量,科学测算征收途径,统计可盘活资产,形成化解债务有关方案,完成年度化解目标的101.9%。持续加强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积极做好申报发行,优化债券使用范围,加快债券资金拨付使用进度,强化债券资金使用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全年共争取再融资债券14.6亿元,新增5.6亿元。妥善处置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量,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五)聚焦重点投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入资金1.9亿元,支持工业污水、一城一网、春华园、秋实园等重点项目,保障民生项目的顺利实施。投入资金0.6亿元,提高城市运维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卫生。投入资金1.8亿元,推动国省干线等交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产业转变。投入资金0.6亿元,保障各条航线的顺利运营,为我市区域互通、经贸活动和旅游发展拓展了空间。投入资金0.7亿元,实施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提升民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投入资金2.2亿元,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推进农林水发展。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玉米、大豆和稻谷目标价格补贴,保障农民利益。投入资金0.9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投入资金0.4亿元,支持“三农”稳步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投入资金3.3亿元,加快带动防沙带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持续维护东北地区生态安全。
(六)推进财政改革,持续提高治理水平
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等模块上线管理,提高了预算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绩效改革,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绩效管理流程,全年共组织开展绩效监控项目706个。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市本级重点民生资金专项整治行动,预决算公开、会计信息质量等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平稳运行。
三、下一步财政工作安排
2023年决算情况整体较好,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相关决议及意见得到了较好执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得到较好完成,但是当前财政运行和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质量不高,税收占比仅为53.6%,而非税收入又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收入的可持续性影响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受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减税降费和政策性刚性增支等因素影响,有限的财力难以覆盖刚性支出需求,市区两级常态化财力缺口依然存在,财政“紧平衡”状态难以在短期内改善。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制定有效措施,逐一破解难题。
(一)倾力兜牢底线任务
一是兜牢“三保”底线。始终将“三保”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三保”预算优先,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资金调度和库款保障,确保“三保”预算执行。二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打细算、节用裕民,聚焦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等领域,继续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倾斜支持市区民生实事项目,提高民生福祉。三是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严格落实既定的化债举措,健全化债长效机制,统筹保障债务化解支出,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杜绝新增隐性债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二)全力助推经济发展
一是强化财源培育。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落实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支持,保持市场主体稳定,进一步完善财税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收入征管,实现地方收入总量和质量双提高。二是加快土地指标交易。加大沟通争取,全力推进土地指标交易入库工作力度,切实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三是夯实向上争取。围绕中省预算内投资,研透政策,对上级资金支持方向、政策倾斜领域和项目推动类型作出科学研判,强化项目储备,及早开展项目申报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向上争取资金目标,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努力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科学统筹,加强财政过程管理能力。有效增收节支,科学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执行,优化支出结构,统筹使用各种资金资产资源和政策要素工具,强化财政服务保障,提升财政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能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厉行节俭,树牢习惯过紧日子思想。要树牢过紧日子理念,健全过紧日子制度,严格过紧日子执行,强化过紧日子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三是加大财会监督力度,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定期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杜绝跑冒滴漏,通过监督的震慑作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
(四)着力深化财政改革
一是全面建立统一规范的市以下财政体制,更好发挥财政体制在统筹调控、资源配置、财力保障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打造数字财政,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全面升级,整合财政各项系统,优化业务审批流程,以预算管理一体化助推现代预算体系建设。三是推进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牢固树立预算绩效理念,落实绩效管理与预算安排的挂钩机制,探索建立差异化的预算标准体系,突出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力度,推动预算绩效目标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