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城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5年1月7日在白城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下,纵深实施“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踔厉奋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预计,同比下同)。
(一)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盐碱地治理国家试点稳步推进,改善类水田种植14.2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近60万亩。落实水肥一体化461万亩,居全省第1位。保护性耕作776万亩,居全省第3位。粮食产量达到118.45亿斤,实现“十三连增”。在全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我市获得优秀档次。畜牧业稳定增长。落实 “四化”举措,全市肉牛养殖万头乡镇、千头专业村分别发展到25个、200个,肉牛出栏增速、奶牛养殖量居全省首位。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4000万头(只),其中肉羊、奶牛饲养量均占全省40%以上。乡村产业持续壮大。推行 “双带七增”产业模式,新培育带户企业、带户合作社、家庭农场233个。落实庭院经济25万户、23万亩。探索 “红色支部引领红色产业”模式,建立村党支部领办辣椒种植合作社695个,带动农民3.93万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飞鹤(吉林)乳业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二)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强化助企服务。常态化开展“走基层大调研、面对面解难题”活动,清单化助企解决融资、用工、用电等问题58项,为企业稳定生产提供要素保障。狠抓升规入统。“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扶持计划,动态更新升规培育库,跟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推送政策、化解问题、指导帮扶,协联生物、上海电气等14户企业序时升规,全年新增产值20亿元。推动转型升级。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户。全市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28户、市级48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6户。
(三)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消费市场保持活跃。持续开展“1·8消费节”“9·8消费节”等促销活动,投放消费券3600.3万元,拉动消费7.7亿元。全面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家电、家装、家居以旧换新交易量2.7万件,销售额1.14亿元;接收汽车报废、置换更新申请5457件,带动本地新车销售5.5亿元。开展新电商产业专项行动,网络零售额增长25.7%。物流体系更趋完善。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75个乡镇实现运输服务站全覆盖,888个建制村建成物流网点,占比96%。培育壮大冷链物流产业,全市重点冷链物流企业27家,新增冷库规模37万立方米,超省定目标10倍以上。特色旅游蓬勃发展。打好绿色生态、红色历史 “两张牌”。嫩江湾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相继举办全民健身龙舟赛、羽毛球邀请赛等赛事活动100余场。打造 “白城十二冰”系列冰雪旅游产品。优化辽吉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新增辽吉省委旧址陈列馆、白城史馆旅游线路,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全市旅游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
(四)项目建设强势推进。重点项目支撑有力。开展第二轮项目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全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200个。梅花头部经济产业园、上海电气绿色甲醇、阳光新能源装备制造、吉电股份2×66万千瓦燃煤保供机组、中粮7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等特大项目相继开工,27个“5+3”项目落地实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资金争取成效显著。紧盯国家和省政策动向,分行业、分领域抓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全年共获得中央预算内等政策性资金项目62个,额度71.5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障。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唯此为大抓招商、上项目,市县两级党政 “一把手”开展招商活动86次、对接企业113户、洽谈项目116个,投资31.2亿元的云针智算中心等38个项目实现签约,合同引资额增长111.6%。
(五)财政金融平稳运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完成71.27亿元,增长160.4%(扣除资产盘活等一次性因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33亿元,增长18.1%);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完成48.24亿元,增长339.6%(扣除资产盘活等一次性因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87亿元,增长8.1%)。存贷款余额稳步提升。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49亿元,增长6.7%;贷款余额967.4亿元,增长11.5%。
(六)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58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8277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537人,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公办园幼儿占比55.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9.8%。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深入推进。适应 “新高考”模式,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实现新跃升。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心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填补历史空白。中医院异地新建加快推进。全面推广门诊便捷服务,累计为就诊患者免除挂号费10万元左右。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新业态群体参保取得新突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8.9万人。构建 “15分钟医保服务圈”,104个乡镇(街道)14项服务实现窗口办、帮办代办,覆盖率100%。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新建养老餐厅135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9个。 “情暖万家”救助帮扶困难家庭393户。“瀚海励学”持续提标,发放助学金660余万元,惠及困难家庭大学生750余人。改造老旧小区67个,二次供水管网建设持续完善,城区三环路建成通车。长白铁路实现提速,增开白城—延吉、白城—沈阳直达动车组。公园城市特色彰显。精心打造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春华园、秋实园、山地公园改造升级,“口袋公园”加快建设,市区形成 “五湖相拥、一城七园”总体格局。实施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6%。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妇女儿童、老龄、气象等事业取得新成效。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消费能力不强,民间投资活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民生保障仍存在短板弱项等等。对此,我们将正视困难、坚定信心,采取务实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2025年是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白城谋划 “十五五”,加快进位赶超、振兴突破的关键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其他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七届八次、九次全会要求部署,纵深实施“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锚定目标、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为实现 “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6方面工作。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粮食增产头等大事,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精深化发展,持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粮食增产势头。深入推进盐碱地治理国家试点,力争新增耕地4万亩以上。推行“五位一体”建设模式,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761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密植”等增产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780万亩、水肥一体化500万亩。力争粮食总产量突破120亿斤。推进畜牧业发展。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坚持 “四化”举措,推广“基地+”等养殖模式,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50万头,肉羊发展到600万只,白鹅养殖量达到450万只。抓好中粮、牧原等生猪规模养殖,力争生猪饲养量达到400万头。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壮大主粮、肉乳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三条线”,推进梅花头部经济产业园、协联柠檬酸二期等主粮加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鲜食玉米健康食品。积极引进肉食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吉运等屠宰企业稳定生产,加快释放瑞信达(飞鹤集团)奶牛现代农业产业园产能。深度开发绿豆蛋白、有机早餐粥、燕麦啤酒等系列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60亿元。
(二)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牢树工业强市理念,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产业规模。加快中船风电通榆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阳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推动全铁液流、钠离子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等应用,力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0%以上。支持金事达、安波福等传统零部件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做强工业企业。强化百户重点企业服务保障,促进企业稳产满产。加强升规培育,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0户。推动大安成飞、福佳科技等企业进入“专精特新”行列,力争通过国家或省级认定10户以上。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70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户。做优化工园区。高起点、高标准推进4个省级化工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安全环保、人员队伍、应急管理、智慧化平台等建设水平,全力打造省内一流化工园区。
(三)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践行项目为王原则,强招引、争资金、快推进,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强化“一把手”带头招商,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建设,找准新能源、新材料、智算中心等新兴产业与本地产业资源结合点,明确招商重点领域和方向,全年谋划产业类招商项目100个以上。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紧盯中央预算内、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性资金投向,抢前抓早谋项目,全力以赴争资金,全年谋划政策性资金项目200个,争取资金取得实质进展。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继续实行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实施清单、固定资产投资序时推进清单、重点项目入库入统清单、市级领导包保项目清单和重点项目问题清单 “五张清单”制度,全力做好前期手续办理、建设要素保障、入库入统指导,全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00个。
(四)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聚焦扩量提质目标,打好消费增长、物流升级、文旅融合 “组合拳”,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激发消费活力。接续开展“冰雪消费季”“新春消费季”等促销活动,适时投放消费券,持续活跃消费市场。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细化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专项举措,形成政策叠加效应,提升大宗消费水平。完善物流体系。培育壮大冷链物流产业,加快推进通榆吉牛仓储冷链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冷库库容5万立方米、冷鲜食品存储能力3万吨。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覆盖。提升旅游品质。发挥资源优势,打响嫩江湾5A级旅游景区品牌,推进嫩江湾、月亮湖、莫莫格一体化开发,建好省道210沿江旅游公路。开展避暑休闲季、冰雪季等系列活动,打造“玩冰到白城”特色品牌。加快推进城四家子古城遗址保护、镇西侵华日军机场遗址修缮,深挖天恩地局、大帅府等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力争实现旅游收入220亿元。
(五)加强财政收支管理。遵循过紧日子原则,提收入、强保障、防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提高财政收入水平。优化行政审批、开展金融帮扶,多维度助力重点税源企业做大做强,夯实税源增长基础。兜牢兜实“三保”底线。扎实做好全省零基预算试点工作,厘清国家“三保”清单内容和保障标准,精细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实施“三保+”收支动态监测、专户管理,从源头确保财政平稳运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等监管,引导地方金融组织依法合规经营。联合开展“寄卖行” “投资理财”等非法金融活动排查,早识别、早预警,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六)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扎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做好就业创业服务。持续开展就业促进行动,突出抓好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继续设立200万元人才创业扶持基金,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强化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加强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安全管理,增加义务教育阶段课间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新能源产业学院办学规模扩大到800人以上。推进医疗领域改革。探索医联体建设新模式,组建以中心医院为核心的城市医疗集团,开展三级综合医院对口支援,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抓好中医院异地新建,引领带动全市医疗水平整体提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示范项目,打造集医养、康养、文养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深化“瀚海励学”活动,奖励标准提高到5000元至3万元。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深化公交助学、助企、助“双拥”等便民行动。抓好公园城市建设。统筹抓好春华园、秋实园等7个综合性公园、41个“口袋公园”和吉鹤、阳光、市民三大广场改造提升,建设城区北部公园、鹤鸣湖游乐园,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开展增绿补绿、见缝插绿行动,绿化美化小区62个,城区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同时,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外事侨务、广播电视、妇女儿童、应急、老龄、气象等社会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