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我市历史文化悠久,在今天这两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主的原生文化承传,又有外来移民文化的注入。因为,今天的白城仍有8个蒙古族乡,12万多蒙古族居民,占吉林省蒙古族居民总数的60%。因此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地域文化。可以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十分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白城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记录了白城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承载着白城的传统文化,是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归宿。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手段大多为口传心授,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冲击,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着“人亡艺(技)绝”的情况。为了及时抢救、保护这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从2008年3月,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以后,开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各级文化部门和从事非遗保护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2009年3月公布第一批到2013年11月公布第四批,共有108个非遗保护项目,在这108个非遗项目中,有省级19个,市级89个。其中,洮北区有18个;镇赉县有20个;洮南市有21个;通榆县有25个;大安市有24个。
在这108个非遗项目中,按保护项目类型划分可分为五大类,即:民间美术类(包括剪纸、年画、布贴画)项目22个,占26%;民间生产技艺类(包括柳编、酿造、食品制作、烘炉、挂马掌)项目42个,39%;民间工艺类(包括根雕、刺绣、烫画)项目16个,占16 %;民间文艺(包括乌力格尔、蒙古琴书、民间故事)项目10个,占9 %;民间医学(传统接骨、秘方)项目10个,9 %。可以说,门类比较齐全,内容也比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