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李子罡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紧扭住“四项重点工作”,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整体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同比下同)。其中,一产增长1.4%、二产增长6%、三产下降1%。
(一)农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粮食生产喜获丰收。预计粮食产量完成101.9亿斤,实现“九连增”,全省水田第一大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持全市口蹄疫免疫无疫状态和非洲猪瘟“零疫情”,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3360万头(只),其中生猪存栏64万头,超额完成省定计划13万头。规模养殖达到50%。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86户,其中规模以上38户。预计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实现80亿元。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棚膜庭院经济不断壮大。全市新建棚膜面积1680.5亩,长春对口帮扶的5个棚膜(养殖)园区全部建成投入生产。发展庭院经济22万户、21万亩,成功打造了23个庭院产品品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二)工业。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全力促进工业经济稳步增长,预计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强化企业运行监测,继续开展“万人助万企行动”,主动为企业解决复工复产各种问题,仅用24天时间实现了重点企业全部复工。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加强企业生产防控物资保障,积极落实再贷款等金融政策,为企业解决流动资金贷款2480万元,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原料、市场、用工等问题,确保了企业生产平稳可持续运行。重点企业运行平稳。1—11月份,全市50户重点企业产值增长6.4%。其中,吉林梅花、安波福电气等4户企业产值超10亿元,益海嘉里、安费诺金事达等27户企业产值超亿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全市新增“个转企”305户、“小升规”39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55户。预计民营经济户数达到2.1万户,主营业务收入较快增长,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2.5%。
(三)服务业。统筹推进复商复市,加快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预计服务业增加值下降1%。深挖消费潜力。开展“全省千企促销”专项活动,举办2020“双节”鹤城文化旅游街展销会和汽车博览会等促销活动。全面落实消费券、“地摊经济”等各类促消费政策措施,有效促进消费回补。建立城乡物流体系。启动“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提高“最后一公里”物流效率,实现乡村特色产品“出村进城”、城市优质商品“下乡入店”。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积极融入吉林西部旅游大环线,完善“一线十五点”精品旅游线路,抓好嫩江湾5A景区创建工作,新增白城—北京航线班次,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四)项目投资。全面落实“三抓”“三早”行动部署,切实发挥项目投资拉动作用,预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06个,其中58个项目实现年内竣工投产。光伏发电领跑奖励激励基地实现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在全国3个基地中率先全容量并网发电,跑出了“白城加速度”;梅花玉米深加工二期实现竣工即投产、投产即达效的高效无缝链接模式;铁科、双洮高速提前一年实现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聚焦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叩门招商、专题招商,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个,签约额395亿元,增长55%。牧原生猪屠宰、天能重工5万吨塔筒加工等项目实现落地开工。全面抓好项目谋划。围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抢抓建设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经济带机遇,结合全省新基建“761”工程,谋划了氢田、进京高铁等524个重大项目,规划总投资8165亿元。
(五)财政金融。财政收入。努力克服财政减收压力,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40.8亿元,下降7.3%。金融存贷款余额。1—11月份,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完成990.7亿元,增长12.2%;贷款余额完成715.3亿元,下降3.3%。
(六)社会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疫情防控保持常态化。建立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机制,取得了零扩散、零死亡、零输出的重大成果。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施“巩固提升九大工程”和“查漏补缺”“百日冲刺”等专项行动,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超额完成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教育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配备8所学校的冰雪运动设备器材,6所学校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设备。治理小区配套幼儿园30所。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长5%。为940户贫困残疾人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严格执行价补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952万元。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改造老旧小区244个,棚户区改造逾期未安置问题全部解决。“一个电话解难题”热线解决各类诉求5万余件。组织“歌舞鹤乡·放飞梦想”系列文化活动,送演出下基层265场。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形势保持稳定。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气象等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
2020年,是我市经济发展历史上极其艰难的一年,虽然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但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尤其是工业占比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二是工业底子薄,规上工业企业少,工业项目投达产率较低,后劲支撑不足;三是消费能力弱,传统商贸企业占比大,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四是增收压力大,大型税源企业少,财政收入主要依靠非税收入支撑,等等。对此,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入分析原因,努力查找不足,创新工作举措,着力加以解决。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也是白城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之年。按照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确定的总体思路,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基本同步增长;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围绕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投资拉动。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投产达效三个“百日攻坚”活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全年计划实施超5000万元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加强项目谋划力度。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挖掘政策规划、立足区位条件、依托资源禀赋、围绕产业链条,大胆设计、精深包装,谋划一批可承接、可申报、可招商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年谋划超亿元项目120个以上。加强项目推进力度。充分发挥项目中心作用,全链条服务项目快速推进、稳妥实施。推行“项目长”负责制,加强项目统筹、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合力破解难题,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开工梅花三期、柠檬酸、智能风机装备制造、风电平价上网等新建项目。推进飞鹤牧场、大北农生猪、高登赛锂电池等续建项目。各县(市、区)、开发区(园区)必保投产超亿元制造业项目2个以上,持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项目招商力度。坚持招商招才并举、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开展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分区域、点对点开展精准招商。围绕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和优势资源,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年内实现招商落地超亿元项目30个以上。
二是推动工业提质增效。继续实施固本强基、转型升级、脱困减负“三大工程”,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新兴产业。承接全省“陆上三峡”工程,围绕打造国家级消纳基地、外送基地和制氢基地3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新增清洁能源装机300万千瓦以上。推动新能源轻度并网和储能应用等柔性负荷技术,力争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低用电成本优势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天然气掺氢技术攻关,实施分布式发电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争创全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水电煤气等生产要素和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公共服务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助推企业发展。继续开展工业项目服务秘书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建立入规升级培育库,加强拟升规企业指导服务,统筹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努力培育一批成长性强、竞争力大的优势企业。全年新增“个转企”400户以上。
三是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消费热点,发展新兴业态,促进服务业提质升级。推动消费升级。培育特色夜市街区、美食集聚区和“夜”时尚消费区,拉动夜间消费增长。开展促销活动,深挖居民消费潜力。推动电商进社区,打造“一刻钟”便民商圈,拉动电商消费。发展生态旅游。抓好“西部旅游大环线”景区景点开发升级,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避暑休闲、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自驾自助游等多品类旅游业态,加快建设红色文化产业园区,创建嫩江湾国家5A景区。举办草原湿地文化旅游节、汽车房车集结赛、马拉松等特色活动,提升白城生态旅游知名度。完善物流体系。深化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提升商品集散规模,完善市域交通网络,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整合散小物流企业、实现资源集聚、规模扩张,建设吉林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
四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发挥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保障粮食安全。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实施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开发治理,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落实保护性耕作面积500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保持在百亿斤水平。壮大绿色农业。抓好玉米、水稻深加工、杂粮杂豆全产业链条、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项目。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依托国检中心推进杂粮杂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20户,总产值达到110亿元,休闲农业收入力争突破2.5亿元。推进乡村建设。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长效保洁机制,争创国家美丽休闲乡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三类村”建设工程,在扎实巩固提升现有30个标兵村基础上,再推进30个标兵村建设。
五是深挖财政增收潜力。加强组织收入。加大税源型企业培植力度,做好土地整理指标、土地出让金和罚没等收入入库工作,切实提升财政增收能力。强化税收征缴。加强调度分析、税源监控、堵塞漏洞等工作,千方百计增强财政收入能力,确保应缴尽缴、应收尽收。化解金融风险。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各类风险评估,坚决打好金融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六是统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民生建设、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抓好疫情常态防控。严格落实属地、行业、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加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稳定现有就业、促进灵活就业。抓好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完善医保市级统筹体系,推行社保经办数字化。抓好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守护好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丰富人民群众健身休闲生活。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面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