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专题专栏 > 2022白城两会 > 两会报告
发布时间:2022-02-10 08:12:00    来源: 收藏

关于白城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2年1月11日在白城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白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确保一率先”工作部署,以实施“生态强市”、建设“一城三区”为战略抓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韧劲进一步显现、潜力进一步释放,经济社会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升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预计,同比下同)。其中,一产增长5.7%、二产增长10%、三产增长6.7%

(一)农业生产喜获丰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统筹推进整地增粮、以水保粮、科技兴粮,粮食增产9.5亿斤,达到111.4亿斤,实现“十连增”。洮南市跻身“吉林省粮食生产十佳县”。畜牧业不断发展壮大。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通榆吉牛、牧原等养殖项目,肉牛养殖量突破50万头、增长64%。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梅花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8户,其中12户企业被评为全省百强企业。新(扩)建标准化棚膜园区5个,庭院经济发展到23.2万户、21.9万亩。环境治理得到切实改善。开展村屯环境整治等“十三项专项行动”,完成95个示范村创建任务,建设“四好农村路”262公里,建成11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启动实施第三个“十年绿美白城行动”,全年造林17万亩,治理草原20万亩,修复湿地50万亩。引嫩济洮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新开河一期百里绿水生态长廊项目成为全省第一批试点,河湖长制工作获全国先进。

(二)工业经济持续企稳。深入实施“三大计划”,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加强助企服务力度。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服务企业周”等活动以及工业稳增长攻坚行动,有效破解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难题,全力稳定工业经济运行,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50户。强化生产要素保障。积极落实各项惠企政策,为吉林梅花、恒维汽车争取连续生产专项资金。帮助企业争取5000万千瓦时风电直接交易指标,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切实发挥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作用,累计为企业提供担保、财务、法律等服务400余户(次),有力保障企业实现稳定生产。推动企业升规入统。启动三年升规培育行动,筛选确定培育库企业68户,全年新升规企业15户。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持续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全年民营企业户数达到21200户以上,新生成小微企业800户以上。

(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持续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7%。深挖消费潜力。累计投放1000万元开展四批消费券促销活动,杠杆率达14.8。组织开展“五一享吉品购吉祥”促销月和“98消费节”等活动,在全省率先启动白城市2021“汽车家电进乡镇·温暖服务送万家”促销活动,举办三届惠民车展等展会,极大地激发了居民消费潜力。推进入库入统。组织开展规上服务业企业授牌增信工作,蓝盾保安等10户规上企业被认定市级优秀服务业企业。开展服务业企业入库入统集中排查等行动,全年新入库入统企业31户。打造生态旅游。谋划实施嫩江湾国家5A级景区提升等重点项目12个。通榆-洮南-洮北-镇赉-大安红色旅游线,被纳入“吉林省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通榆县向海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实现我市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零的突破。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09.3%81.9%

(四)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深入开展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活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连续六个月增速居全省首位。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全年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169个,超年初计划33个,新建项目、产业项目均超过50%。梅花三期、中材科技等31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着眼破解电力消纳难题,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绿电产业园区。全力推进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全市新能源在建及并网装机总量接近1000万千瓦。成功争取到全国首批、东北首个,总投资110亿元、总规模140万千瓦的“光热+新能源”示范项目,成为白城“十四五”开局之年落地的首个超百亿元大项目。扎实开展招商引资。突出风、光和特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积极对接华润、大唐等重点企业,聚能集团高性能锂电负极材料等重点项目落户。借助央企助力吉林振兴等活动,签约落地重点项目57个。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3.3%。扎实抓好项目谋划。牢树“资源换项目”理念,围绕做大做强梅花、飞鹤、牧原等龙头企业,积极抓好玉米深加工、养殖加工一体化等产业项目;围绕“陆上风光三峡”,全力推进氢田、长白氢能走廊、华润电解水制氢等全产业链项目,全年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20个。

(五)财政金融保持稳定。财政收入。积极应对“减税降费”政策及疫情叠加等影响因素,全年地方级财政收入下降3.5%。金融存贷款余额。1-11月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完成1074.1亿元,增长8.4%;贷款余额完成747.1亿元,增长4.4%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补强社会事业短板,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抓好新冠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全市保持疫情零输入。全面推进疫苗接种,全市3岁以上人群累计接种疫苗280万剂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启动脱贫成果巩固等“六大工程”,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总人数居全省首位,光伏收益分配1.3亿元,电商扶贫农产品网络零售额9.5亿元。积极推进居民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613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5%。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整改完成小区配套幼儿园12所,建设6个视力健康教育基地,配备16所普通高中物理实验室设备器材。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完成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范围。为12272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常住人口签约率达到41.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80.1%、脱贫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率达到100%。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143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改造33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提高25%。积极开展“农民文化节”等乡村文化活动,组织送演出下基层216场。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形势保持稳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气象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2021年,我市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各行业规上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能力较弱;二是产业链条不长、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缺少带动能力强、集群效应明显的头部企业;三是增收能力不强,大型税源企业少,非税收入不稳定,财政增收压力较大,等等。对此,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坚持靶向施策,创新工作举措,着力加以解决。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推进“生态强市”、建设“一城三区”关键之年。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部署和市委确定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基本同步增长;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持续开展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活动,确保项目建设再上新水平。加强项目推进力度。充分发挥各级项目服务中心作用,推行“挂图作战”,全年实施超5000万元项目160个以上。重点抓好鲁固直流140万千瓦光热示范、通榆三一零碳智造产业园、镇赉年产15万吨柠檬酸、大安金隆丰100万头生猪养殖等160个重点项目开复工。加快“陆上风光三峡”建设,实施新能源项目590万千瓦以上。推进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抓好负荷端国家电投储能铅碳电池等首批示范项目,确保作为全省“三早”项目如期开工。加快推进东方电气、远景等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动核心零部件落户园区,不断提升投资拉动能力。加强项目谋划力度。围绕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农业、新旅游、新电商“六新产业”和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深度谋划储备亿元以上招商项目100个、向上争取资金项目100个。加强项目招商力度。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借助德企进吉林等平台,锁定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专题招商,确保每个县(市、区)新上5个、开发区(园区)新上3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二是保障工业稳定运行。立足稳存量、扩增量、控减量、提质量“四量并举”,围绕固本强基、转型升级、脱困减负“三大工程”,不断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加强助企服务。开展“助企服务年”活动,以50户重点企业为点、6大行业为线,建立重点企业生产情况风险监测机制,强化生产要素保障,着力巩固梅花、飞鹤等产值超亿元企业增长势头。对停产半停产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帮助机制,力争敖东、安大牧业等企业产值增速实现正增长。滚动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全年完成“个转企”400户,新升规15户以上。补强产业链条。围绕打造国家级消纳基地、外送基地、制氢基地,加快构建绿色化工、绿色铸造、绿色冶金等产业生态。围绕“两支”“两优”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升级。增强发展活力。聚焦氢能、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对成来电气、德信公司、天意辣椒等有上市意愿的成长型企业分类指导,加快上市步伐。

三是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聚焦“扩量升规”,深入实施20大工程,加快发展新兴业态,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推动消费稳定增长。积极培育夜间经济载体,引导企业运用电商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促销活动,不断深挖居民消费潜力。加快推进欧亚影城、源源国际商务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提升服务业发展后劲。紧盯白城能投、鑫泰人力、中科佰澳格霖等5户拟升规入统企业,确保入库纳统。壮大电商物流产业。充分发挥我市物流节点城市作用,稳步推进实施电商物流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商品集散规模和配送效率,推动电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围绕加快融入吉林西部生态旅游环线,推进嫩江湾5A级景区创建,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园、机车博览园、敖牛山风灵谷度假区等项目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是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落实“五大行动”,打造“十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抓好491万亩可利用后备土地开发,新建高标准农田40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58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以上。打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梅花、吉运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梅花三期、益海嘉里二期等项目产能尽快释放,推进飞鹤全域布局扩能、通榆牧原400万头生猪屠宰等项目尽早建成投产,确保通榆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和镇赉农牧业产业孵化园投产运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广通榆县陆家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大安市大岗子镇土地经营权出租等经营模式,培育市级土地规模经营示范点50个,土地规模经营比重力争达到47%。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完成84个省级示范村创建任务。

五是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突出“开源节流”“质效并重”,不断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强化税收管理。开展财税征收专项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纳税情况监测,以及指标入库和土地出让管理,努力提高收入质量。优化财政支出。牢树过紧日子思想,加强财力统筹力度,严控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全力保证民生领域资金及时精准投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稳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实施,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六是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紧扣“以人为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增强民生福祉。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落实好零就业家庭认定、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等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提升民生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大城市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全面加强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动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落实全流程闭环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支持中心医院晋升三甲,抓好中医院异地新建。继续强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谋划实施5个县级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提升工程,抓好白城医高专体育馆、游泳馆、羽排中心“三馆”项目建设。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全面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妇女儿童、残疾人、应急、老龄、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



主办:澳门管家婆三期必出一期  |  承办:白城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  技术电话(传真):0436-3206855
网站标识码:2208000056  |  吉ICP备17005202号  |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访问量:  |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