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省乡村建设“吉乡农创园”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白城市今年在全市乡村建设16个“百村示范”村中遴选打造“吉乡农创园”5个,每个县(市、区)1 个。在创建过程中,白城市统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引导各县(市、区)坚持农创、科创、文创、商创“四创”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品牌打造、乡村善治“三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全面提升乡村的发展水平。
强化党建引领。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吉乡农创园”创建工作,分别确定由党委副书记或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推进。五个县(市、区)全部与高校签订《校地框架合作协议》和《校地合作创建工作方案》。白城市成立市级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提供产业规划,政策研究,电商销售,交流培训等服务支持。北华大学引入高校党建资源,校地结合“五星”党组织创建等工作实际,进一步强化示范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复兴村党支部合力设计党建元素和符号,强化党建,凝聚人心。在《吉林日报》、省乡村振兴局公众号、高校公众号、县乡村振兴局公众号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吉乡农创园”创建情况。
强化产业发展。坚持“四创”融合,推进产业接二连三发展。洮北区黎明村建设田园综合游玩基地,打造酒文化展览馆、酒文化街景,新建砂石路、打造玫瑰园、荷花池和提升电商直播中心。洮南市黑水村建设黑水西瓜产业园。大安市长春村发展“渔猎风情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长春财经学院不仅为“洮南黑水西瓜”设计了广告词,协助销售西瓜16万斤,还提出以黑水西瓜产业园为中心,通过亲子互动、休闲娱乐、研学为主线发展旅游的新思路。黎明村积极打造益民电商直播平台,汇聚了全区12个乡镇的120余种农特产品,实现了线上展示、线上销售,进一步拓宽渠道、增加销量、带动增收。五个农创园全部签订《产品销售清单》,白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校食堂消费黎明村土豆、茄子、豆角、大葱等农特产品共计8吨。
强化文化赋能。突出地域文化、民俗等特有资源挖掘利用发展等情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产品品牌。围绕“一村一品牌”“一屯一视觉”主体形象设计标识,形成了长春村“春”(村名元素)、乌兰召村“最美乌兰召”(蒙古马和鹤元素)、黑水村“洮瓜”(西瓜元素)、复兴村“兴”(山水房田元素)、黎明村“日出”(太阳、水稻、帆船元素)等具有鲜明特点的村标。突出文化传承,洮北区黎明村建成乡村历史博物馆,大安市长春村建成文化礼堂,镇赉县乌兰召村依托蒙古风情特色,打造蒙古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建成蒙古族风情餐厅和民宿。大安市与白城医高专依托嫩江湾,研究开展长春村水文化与捺钵文化的活化和融合,打造了村级地域IP,以文化之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黑水村以洮南黑水西瓜产业园为依托,打造洮南黑水西瓜品牌,已经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复兴村电商平台出售“兴隆裕佳”弱碱黄小米,获得绿色食品合格证。
坚持技能实训。结合属地的培训和就业需求,各结对高校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增强村民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全部签订《培训需求清单》和《就业需求清单》。白城职业技术学院与洮北区达成合作,将黎明村作为实训基地,并帮助培育网络销售人才,对村民进行农机具和学历提升培训开展两次,共培训50人次,全部实现就业。长春工业大学将乌兰昭村确定为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和长春工业大学产学研实习实践基地,传授小学生“扎染技术”20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依托学校村医培训基地,加大对长春村村医培训,设立村医联系点;依托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开展素质提升、夕阳照护、白医月嫂、康复推拿、中医保健等培训项目;依托学校药学院,帮助村内合力规划中药种植品类,协助开发中药种植项目,结合东北道地药材,开展科研成果研究,合作攻关,做好成果转化。依托长春村旅游特色优势,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和大学生校外乡创基地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和研学提升。
强化乡村治理。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红白理事会等自我治理组织体系。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开展“最美家庭”“干净人家”等创建活动,推动法治大讲堂、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爱心超市作用,有效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北华大学组织法学院到复兴村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黎明村、黑水村、复兴村已经建成“五星级”党组织。洮北区黎明村获得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借鉴通榆县“小积分”激活“大德治”体系,5个村全部建有“爱心积分”超市。全部建成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落实、村监督委员会监督、村民议事协商的基层治理体系。